国博52件稀世之作 一部中国古代书画简史(附最全细节) |
作者:平台首页最新版下载 时间:2023-02-16 浏览量:11197 |
本文摘要:“中国古代书画”展现场(摄影:余冠辰)“实在太意外了,这些我竟然都没有见过。 “中国古代书画”展现场(摄影:余冠辰)“实在太意外了,这些我竟然都没有见过。”12月1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展厅,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理论研究部主任于洋看到宋人《辋川图卷》及任仁发《饮饲图卷》等书画珍品时,很是兴奋,每件作品都驻足良久。 简直,“中国古代书画”展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从万余件藏品中,遴选出的52件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件展品都是宋元名家的稀世之作和明清各派的代表作品,它们以时间为主线,较为全面地展示出宋元以降中国古代书画的生长脉络。这里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中国古代书画史的代表之作。下面,就请追随我们新一期的【雅昌带你看展览】,浏览这些名作里的笔法墨韵,以及它们在中国古代书画史中的意义。展览共分为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明代的绘画与书法和清代的绘画与书法三个单元。 “中国古代书画”展现场(摄影:余冠辰)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展览第一部门为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共展出作品6件。中国书画的卷轴墨迹始于魏晋时期,由于年月久远,宋代以前的名家作品流传甚少。 辋川图卷(局部) 佚名 宋 纸本水墨 纵43.8厘米 横955.5厘米此次共展出3件宋元时期绘画作品。一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宋人所绘的《辋川图卷》,快要10米全部打开展出,极其难过。 这件作品是凭据唐代王维《辋川图》或其他宋人所摹王维《辋川图》为蓝本摹绘而成。辋川位于今陕西蓝田,在唐时为诗人宋之问的别墅,王维于晚年隐居于此,《辋川图》就是这一时期,王维在清源寺墙壁上所作的单幅画。在作这幅画的时候,王维将诗歌、音乐、绘画等全部艺术手段,都加注在画上,开启了后人诗画并重的先河。王维之后,无数人以此为摹本创作《辋川图》,尤其是明代董其昌等人把王维尊为南宗画祖后,辋川也成了历代文人心中的圣地。 此次展出的《辋川图卷》以水墨笔法将辋川二十景绘于一卷。全图山谷葱郁,云水飞动,山水树石皆笔力雄壮。《饮饲图卷》 任仁发 元 绢本设色《饮饲图卷》(局部) 任仁发 元 绢本设色接下来就是元代任仁发创作的《饮饲图卷》了。 他是继唐代韩干之后又一位以鞍马画著称的绘画大师,但他的主业并非绘画,而是元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书画只是其政务余暇之余的消遣。此次展出的《饮饲图卷》是其画马题材中极为精彩的一幅,图中共有骏马九匹,圉官四人,僧侣一人,描绘的应该是皇家豢养的名骥,体现了豢马机构日常的事情情况。全图造型精准,勾勒劲细,展现了画家臻于成熟的绘画技巧。果熟来禽图团扇面 佚名 宋 绢本设色 纵26厘米 横25厘米另一件宋人绘制《果熟来禽图团扇面》,画有一只红鹦嘴鸟立于折枝之上,旁有几片残叶掩映着几颗熟透的果实,设色雅致,工笔细致,有典型宋代院体画特征。 这件与故宫博物院藏宋代林椿《果熟来禽图》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佚名《苹婆山鸟图》,在构图与设色上均所差无几,概为同本。宋代书法突破晋唐余韵,注重个性特征和抒情写意,逐渐形成“尚意”书风,将中国书法艺术生长推向新热潮;至元代,皈依晋唐以矫“尚意”流弊的古典书风泛起,书法还与“文人画”精密联合,对后世发生了努力影响。 草书七言绝句团扇面 赵构(1107—1187) 宋 绢本 纵24厘米 横23.2厘米展览中有宋元时期书法佳作3件。宋高宗赵构《草书七言绝句团扇面》缮写了白居易《绝句代书赠钱员外》诗一首,是其退位后着意于“二王”时期的作品,为晚年佳作。宋高宗赵构,宋徽宗的第九子,自幼受父亲影响,同样嗜好艺术。 绍兴三十二年(1162)退位,“以书法为事”,对“二王”、智永、孙过庭等晋、唐法帖举行潜心研习,自成一家。学者方爱龙说:“历代帝王中,纯粹因书法而得后世认可的恐怕也只有赵构一人。”在短短一百五十三年南宋朝,流传下来的帝王书迹,不外数十件。 而高宗算是其中最多的,但流传的独立书迹,不足十件,由此可见这件作品的珍贵。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 文天祥(1236—1283) 宋咸淳九年(1273) 纸本 纵36.7厘米 横335.7厘米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 (局部)南宋名臣文天祥以忠义之名著称,其书法作品传世不多,现在所见传世墨迹仅3件,此次展出的《草书谢昌元座右辞卷》即为之一。该卷为文天祥38岁时所书,笔力迅疾,一气呵成,与他同年所书《木鸡集序卷》,可称双璧。“中国古代书画”展现场(摄影:余冠辰)行书致张景亮信札册 赵孟頫(1254—1322) 元 纸本 纵29厘米 横11.5厘米(每开,共二开)展览中元代名家赵孟頫作品《行书致张景亮信札册》是写给外甥的一封家信,主要谈及代濮润之子向景亮之女求婚的事情。 书札以碧色纸写就,书风出于“二王”,体现了赵氏对法书名迹的学习和推崇。由于此作差别于正式的书作和公牍,整体较为随意,富于变化,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是赵孟頫中晚年行书上乘之作。“中国古代书画”展现场(摄影:余冠辰)明代的绘画与书法展览第二部门为明代的绘画与书法,共展出作品16件。 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生长的重要阶段,早期,崇尚宋代院体画风的宫廷绘画与“浙派”盛行于画坛。朱瞻基 《三封老喜图轴》这一部门的第一幅作品是由朱瞻基创作的《三封老喜图轴》,作为明朝的第五位天子,朱瞻基擅长书画,常把自己的作品犒赏近臣。宫中画师每呈作品,他都市一一观览加以评论,这使得明代宫廷绘画于宣宗在位期间臻至壮盛,其画院堪与宋代抗衡。这件作品描绘的是一喜鹊回首立于湖石之上,三只蜜蜂盘旋其上,石后衬以修竹、兰草数枝。 全图粗中有细,劲健中含有工秀。《明宪宗调禽图》轴 绢本设色 67×52.8(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这是一幅明代宫廷画家所绘的《宪宗调禽图轴》,体现了宪宗天子在庭院中游玩的情景,既反映宫廷生活,又兼具帝王肖像画性质。画中,身着便帽常服的宪宗朱见深也许是拍门球归来,身后随着一位捧球杆的绿衣太监,另一位蓝衣太监则双手举着鸟笼,内有一只小鸟,宪宗朱见深正在逗弄鸟笼中的小鸟。对于这件作品,许多人对为什么身为明朝的天子还戴着元式的笠帽感应好奇,因为在明朝,元人的衣饰依然在使用,尤其是这种元式笠帽,直至明朝晚期,各行各业人士都还在使用。 《蕉岩鹤立图轴》轴 吕纪 绢本设色 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这件作品是宫廷花鸟画家吕纪绘制的《蕉岩鹤立图轴》,画面由仙鹤、石头、芭蕉组成,鹤有“一品鸟”之称,芭蕉的叶子是植物中最大的叶子,“叶”通“业”,事业的“业”,寓大业有成。仙鹤又有延龄的说法,“鹤寿千年,以近其游”,石以瘦、漏、透为最,寓长寿意。这件作品笔法工细、气势派头华美,属典型的明代宫廷绘画气势派头。蒋嵩 《秋林念书图卷》明 绢本设色至于“浙派”,此次展出的是蒋嵩 的《秋林念书图卷》。 蒋嵩,从艺运动约在成化、嘉靖间,善画山水人物,画法宗吴伟,为浙派名家之一。这件作品接纳二段构图法,远景群山叠嶂,近景绘松柏数株,树下斜倚一高士,正捧卷观读,身后立一书童,抱手静候。 全面展现了画家憧憬远离凡间,追求闲适的生活态度。沈周 《山居图扇画》明 纸本设色明代中期,“文人画”勃兴,由沈周、文徵明等人建立的“吴门画派”成为主流。 其中作为文人画“吴派”开创者的沈周,是明朝最具影响力的一位画家,他一生饱读诗书,吟诗作画,却并未应试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并对其时的画坛发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学生文徵明说:“我家沈先生不是凡人,是神仙中人。100个文徵明加起来,也抵不外他一个。”此次展出的《山居图扇画》,画面右侧有一草庐立于岩岸之上,下有溪水,一高士正策杖徐行于小桥之上,全图勾勒、晕染、皴擦兼用,画面近于“粗沈”。 真赏斋图卷 文徵明(1470—1559)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 纸本设色 纵28.6厘米 横79厘米真赏斋图卷(局部)作为沈周的学生,文徵明在画坛也取得了特殊的成就。此次展出的《真赏斋图卷》是文徵明为挚友中原(字中甫)创作的。中原是其时著名的收藏家,收藏金石书画四十余年,鉴赏水平很高,时称“江东巨眼”,他在无锡隐居时,曾在太湖边修建了别院“真赏斋”。 文徵明创作的《真赏斋图》卷现存有两件,划分藏于上海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学者一般认为二者均为真迹。藏于上海博物馆的《真赏斋图》卷为文徵明八十岁时所创作,此次展出的则是文氏八十八岁时所绘制的。 两件作品除了在构图上存在较大差异外,国博展出的这件作品中泛起了榻(即罗汉床)这一家具,并在榻之后放置了白纸屏风。据巫鸿研究,白纸屏风是惟一能够免于普通化的屏风,在14世纪六七十年月成为文人画中的重要主题。这一传统到了文徵明时代,才最终牢固下来。 周之冕 《海棠栖禽图扇面》 明万历二十四年 纸本设色周之冕是吴门画派的另一位重要画家,活跃于万历年间,擅花鸟,注重视察体会花鸟的种种动态,善用勾勒法画花,以水墨点染叶子,画法兼工带写,人称勾花点叶法。所作花鸟,形象真实,意态生动,颇有影响。此次展出的《海棠栖禽图扇面》画海棠栖鸟小景,海棠花繁叶茂,两中小鸟栖于枝头,似在相互言语,颇具自然之趣。董其昌 《北固山图卷》 明万历三十六年 绢本设色及至明代晚期,董其昌于文人山水画另辟蹊径,所创“松江派”占据了统治职位;徐渭独抒性灵,进一步完善了大写意花鸟画风;陈洪绶和曾鲸则划分开创了变形人物画气势派头和墨骨晕染肖像画技法。 展览中对以上名家名作均有展现。其中《北固山图卷》是董其昌与陈继儒等人游眺京口(镇江)北固山后,于归舟中忆写之作。 全图取“平远”、“深远”之景,借黄公望披麻皴法体现山石,施以石绿、赭黄,树木则多加点染。整件作品笔法明白,条理清晰,秀润清新,韵味无穷。 有意思的是,卷后另有董其昌的行书二则,跟图画并无关系,有推测是后人搜集到他的图画和书法后,重新装裱附上的。徐渭《杂画卷》明 纸本水墨徐渭,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的首创人,“青藤画派”的鼻祖。他曾向人说过:“吾书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可就是他认为最没有结果的一项技术,也让后世几百年的大师们望尘莫及。 此次展出的《杂画卷》是徐渭花鸟、人物题材的经典之作,分三段,划分描绘了芋叶拳石、萱花小鸟和高士乘舟。整件作品中,徐渭充实发挥写意花鸟、人物的水墨特性,自由挥洒,水墨淋漓,对后世花鸟画尤其是朱耷、齐白石影响甚大。 明陈洪绶的《携杖观绘图》泥金笺 设色陈洪绶,善画花鸟人物、山水,人物尤工。形象古朴而颇见夸张。此扇面《携杖观绘图》自画其在苏州狮子林作画时的情景,人物高古,配景简练,造型生拙,用笔尖细、流通,转折、顿挫间充满变化,墨色浓淡相间,气势派头古雅。 曾鲸画像 陈范补景《菁林子像卷》 明天启七年(1605) 纸本设色曾鲸是明代著名的肖像画家,他在人物画创作中,融合了西画技巧,缔造了凹凸法,使肖像神情传神,惟妙惟肖。对于这一画法,从学者甚多,遂成“波臣派”。此卷中,菁林子闲坐于松柏之下,卷左一书童正蹲坐于溪边洗砚,再联合画中灵芝、磐石、古书等细节,我们可以相识到主人的品性与情趣。 明代书法继续宋元帖学而蓬勃生长,姿态愈加富厚,出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明初,书法直接师承元人,追求昔人法度,“台阁体”盛行。中期以后,鼎革浪潮掀起,重倡帖学本义,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最负盛名,形成声势浩荡的“吴门书派”。草书七绝三首诗卷 祝允明(1460—1526) 纵27厘米,横215厘米祝允明以诗文、书法名重当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他的书法博采众长并自成一家,各体兼备,尤以草书最为世人推崇,人称“明代草书第一人”。 此卷草书自作《杂题画景》、《山窗昼睡》、《题葑门外马生东溪》七绝三首,均见于《怀星堂集》。誊录同一卷上,或因其皆是题咏苏州城之作。通篇笔势旷达劲健,章法打破行距空间限制,具有强烈的视觉张力。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文徵明 《行书七律诗扇》 洒金笺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而在文徵明的“四绝”之中,又以书法的造诣更高,而在他的各种书体中,尤精楷、行,与祝允明、王宠并称“吴中三家”。此次展出的《行书七律诗扇》,是其自作七言律诗《乙卯元旦》一首。 用笔圆转而不乏骨力,字迹流美而不至甜腻,潇洒秀逸而不失法度,温润和美,儒雅稳重,颇得晋唐书法的风致。王宠《草书题画诗扇面》明 纸本吴门书派另有一位书法家不得不提,他就是王宠,万历时代最有影响力的鉴赏家王世贞曾指出,王宠书法之价值并不在于文徵明式的精丽,他之所以在吴门书派中具有不行或缺的职位,乃因一种“拙”趣。 此次展出的《草书题画诗扇面》,以拙取巧,颇得“二王”笔意。行书李颀诗卷 董其昌(1555—1636) 明天启四年(1624) 纸本 纵26.4厘米 横273.5厘米行书李颀诗卷(局部)及至明代晚期,书坛出现出两种倾向,董其昌力图闲逸淡雅的审美情趣,而黄道周、倪元璐等书家以刚健奇崛为胜,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 展览中,董其昌《行书李颀诗卷》是其七十岁时录写唐代李颀《赠张旭》、《题卢羽士房》的长诗二首,全篇“平淡天真”之气贯串始终。古淡散逸之美如清风掠面,令人心气爽然。张瑞图《草书五言律诗扇面》张瑞图,擅长行草书,被称为明末四家之一,留传作品甚多。《草书五言律诗扇面》用笔以侧锋为多,转笔较硬,横画突出,应为其晚年作品。 “中国古代书画”展现场(摄影:余冠辰)清代的绘画与书法展览第三部门为清代的绘画与书法,共展出作品30件。清代是中国书画艺术集古今大成的时代,名家之众、门户之丛、技法之新远超前代。清代绘画延续元明以来“文人画”传统,追求笔墨情趣,气势派头技巧多变。 清初画坛复古与创新并存,崇尚复古的画家以“四王”为首。展览中王鑑、王原祁、王翚三人佳作均为摹古之笔。王鑑《深山古寺图轴》清顺治十一年(1654)纸本水墨清初四王当中,王鉴的仿古能力最为翘楚,他早年曾经获得过董其昌的亲自教授,其一生的画业就是沿着董其昌注重摹古的偏向生长。《深山古寺图轴》是他中年仿元代吴镇的作品,全图面景繁密,皴法细密,用笔沉厚,墨气淋漓,尽得吴镇笔意。 王原祁《仿梅道人溪山烟霭图卷》清康熙四十年(1701)纸本水墨同样受董其昌影响较深的王原祁,他的一生也多仿元四家作品,这件《仿梅道人溪山烟霭图卷》就是他晚年的佳作。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王原祁补右春坊中允,衔命判定内府书画真伪,有时机亲眼见到宫中收藏的古今明贤书画精品,使其眼界大开,为其绘画创作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也就是在他60岁直至74岁去世的晚年时光里,他的画风迷茫古朴,用笔愈加老辣生拙,可谓拙中藏巧,大智若愚,到达了其绘画艺术的巅峰。 王翚《卢鸿草堂图轴》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纸本水墨《嵩山草堂图》的原作者卢鸿,是唐代一个多才多艺的隐士,擅画山水,以描绘隐居生活扬名,其中最著名者为《嵩山草堂图》,是与王维的《辋川图》同为山水画名作,对后世影响极大。自宋元以来,以《嵩山草堂图》为主题的山水画层出不穷,其中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翚是现在所知创作《嵩山草堂图》最多、用力最深的画家。现在所见收藏于各地博物馆的王翚所绘《卢鸿草堂图》有七件,这件就是其中之一。 这件作品是 王翚63岁时画的,他以俯视角度远观,草堂在画面中央,中有一老者盘腿而坐,一书童侍立在前侧。草堂前有小桥流水,一访者拄杖携童行走于桥上,有书童在小院中喂养仙鹤。 草堂后侧有女主人逗弄小孩,侍女在侧。气势派头上,王翚所绘《嵩山草堂图》,并非仅师承卢鸿和王蒙两家,也受到李公麟和赵孟頫的影响,而在《嵩山草堂图》系列作品中,王翚和许多文人士医生一样,在画中体现出从入世到出世的超脱思想。龚贤 《白云锦树图轴》纵:183.5厘米 横:47厘米 绢本、墨笔清代画坛中,锐意厘革的代表当属“金陵画派”与“清初四僧”。 展览中有“金陵画派”之首龚贤的《白云锦树图轴》。龚贤,“金陵八家”之一,山水取法董源、米家父子、吴镇及沈周等,其作品主要有强挪用笔的“白龚”与强调积墨的“黑龚”两种气势派头。此图以俯视入景,兼用“平远”、“深远”、“高远”之法,描绘了道家“烟霞仙圣”的景致。 吴宏《仿元人山水轴》清 绢本设色 纵171.5厘米 横55.3厘米另一位“金陵画派”名家吴宏的《仿元人山水轴》中,山势呈S形,山脚枯树屋舍错落。画家用笔劲峭,虽拟元人,但却是自家面目。 这件作品应是作者中年的作品。展出的“四僧”画作山水、花鸟俱全:石涛的《仿古山水轴》仿吴镇山石笔法,展露画家的奇特气势派头。 游鱼图轴 朱耷(1626—1705)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 纸本水墨 纵59.2厘米 横41.8厘米朱耷所绘《游鱼图轴》中大面积留白,上部绘一尾瘦鱼,鱼脊浓墨贯串头尾,鱼眼一笔圈成椭圆形,靠近上眼眶处以重墨点睛,是朱耷典型的“白眼向人”画法。图下部绘水草几丛,两条小鱼嬉戏期间,更突出上方白鱼的孤独之感。 画面构意造型新奇,可谓前无昔人,后无来者。清代中期,宫廷绘画在皇室扶持下获得较大生长,展览中亦有多位供奉活跃于内廷的宫廷画家及擅画词臣的作品。唐岱《湖山春色图轴》清 绢本设色唐岱,康熙很是赏识的清代著名画家,常召作画,赐称“画状元”。 他的《湖山春色图轴》为典型的文人意趣题材山水画,远山、草堂、院落,组成了一个文人憧憬的世外桃源之景。钱维城《云泉松坞图轴》清 绢本设色画苑首脑钱维城,乾隆十年状元,官至刑部侍郎,后学山水,经董邦达指导,遂成名手,供奉内廷,并深得乾隆帝宠信,经常随驾出巡。《云泉松坞图轴》以高远法构图,依山的曲径、山间的茅屋,表示高人隐居于此,全幅笔墨沉厚、气韵浑穆,体现出画家风貌。 金廷标《虎溪三笑图轴》清纸本设色清宫廷画家金廷标,擅画人物,在供职十年间,创作了八十余幅作品,多属人物故事,这件作品就是其一。旧传东晋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外溪。 一日陶潜(陶渊明)、羽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三人大笑而别。《虎溪三笑图轴》体现了儒释道三人相谈甚欢的场景。 邹一桂《芙蓉双鹭图轴》清 纸本设色邹一桂着意花鸟,所绘《芙蓉双鹭图轴》画法轻快,调色淡雅,是典型的清代宫廷绘画。弘旿 《阅武楼阅武图卷》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纸本设色大阅兵时,树林中都充满了岗哨(图为清朝乾隆二十八年大阅兵场景,清弘旿绘《阅武楼阅武图卷》局部)宗室画家弘旿的《阅武楼阅武图卷》则体现了乾隆帝弘历于西郊阅武楼阅武的真实局面。弘旿即到场了此次阅兵,并绘制了这件作品。 清代自康熙至道光年间,曾多次举行阅兵。每次仪式都按一定规模举行,官兵、器械、旌旗、枪炮、金、鼓等各有定数。清代宫廷绘画中有许多纪实作品,描绘重大政治军事事件和仪式运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该卷即是其一。 与此同时,“扬州画派”名家在创作上不拘古法、标新立异。展出的“扬州画派”名家华喦《水西山宅图轴》和李鱓《五松图轴》均为诗画联合之作。华喦,清代良好绘画大家,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人物、山水、花鸟、草虫,气势派头上力追古法,写动物尤佳。 《水西山宅图轴》以是全景式构图,受“元四家”中王蒙细密的气势派头影响比力大。在画中,一高士正临溪观景,画上题诗则讲明画家对理想世界的憧憬。李鱓《五松图轴》清乾隆九年(1744)纸本水墨李鱓,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康熙年间曾任职内廷,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遭忌去职。李鱓绘画书法俱佳,《五松图》与画上所题《五松歌》为其一生多次绘制书写的题材,图书五株古松姿态各异,部署讲求,用笔苍劲,泼墨淋漓,展现了艺术家鲜明的画风。至清末,活跃于上海地域的“海上画派”,显示了“文人画”向世俗化生长的新趋势。 此次展出了“海上四任”之一任颐的《梅雀图轴》和吴昌硕的《玉堂气势派头图》,体现了“海派”画家雅俗兼善的新风貌。左:任颐《梅雀图轴》右吴昌硕 《玉堂气势派头图》任颐《梅雀图轴》(局部)清光绪十九年(1893)纸本设色任颐,即任伯年,清末著名画家,与任熊、任薰、任预并称“海上四任”。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技法全面,山水、花鸟、人物等无一不能。 重视写生,又融汇诸家法,并吸取水彩色调之长,从而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清新的格调。这件作品绘一红梅,迎寒绽放,以遒劲的笔法将梅花的傲骨展现得淋漓尽致。 吴昌硕 《玉堂气势派头图》(局部) 1924年 纸本设色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岑岭”。《玉堂气势派头图》绘玉兰两枝,一高一低,玉兰枝干以顿挫笔法完成,凝重老练。 花与枝于浓淡有别,墨色苍润,峥嶸俊秀。下方盛开的牡丹同玉兰枝干交织,行笔不重却富于变化。玉兰之皎洁和牡丹之嫣红相互对比,相映成趣。 清代书法以帖学的逐渐衰落和碑学的乘势崛起为趋势。明清之交,遗民书家王铎、傅山等人个性鲜明、独树一帜。展览中王铎、傅山作品为绫本和绢本纵式条幅,笔势绵延不停,气势浩荡不停,自由狂放之感越发突显。 (左)王铎 行书临蔡襄贴轴 清 绫本(右)傅山 草书 《题赞血写<法华经>》轴 绢本傅山 草书 《题赞血写<法华经>》轴(局部)(左)王铎 行书临蔡襄贴轴(局部)王铎,曾任南京礼部尚书,崇祯帝自缢后,于顺治二年降清,为其时职位最高的投降官员。他的行草以二王书法为宗,画风奇而不怪,狂而不野,脱古而出新。此轴行书临写宋人蔡襄书帖,字体结构左右开合,笔画凌厉,具有较强的小我私家风貌。傅山,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范例人物。 此轴草书,书风支离奇崛,线条动态十足,从中表达出傅山狂放不羁的情感。玄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弘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因康熙天子喜爱董其昌,书家皆以董字为尚;而乾隆天子对赵孟頫的浏览,又使“崇董”变为“尚赵”。 此次展出了玄烨与弘历划分用楷书和行书缮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册。清代帝王多信奉释教,祖孙二人都曾多次誊录此经。 玄烨的楷书是其六十八岁时所书,稳健老成、笔致敦朴,既带有董其昌书法的“生拙”意味,又彰显一代雄主的帝王气韵。弘历的行书则保持了他一贯的气势派头,笔划秀丽,端庄圆润,虽饶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清代中期,纳碑入帖、力争厘革的书家也日趋增多,“扬州画派”诸家堪称代表。隶书周日章传轴 金农(1687—1763) 清雍正八年(1730) 纸本 纵175.4厘米 横91.7厘米展出的金农《隶书周日章传轴》通篇取法汉碑,又参以己意,已露“漆书”眉目,乃金农中年之作。 黄慎《草书七言律诗轴》黄慎《草书七言律诗轴》,点画纷披,结体疏落,堪称其书风代表。与邓石如并称,“启碑法之门”伊秉绶的《行书小园梅花诗轴》,其行书点画细瘦,体势疏朗。行书节录《汉书·叙传》轴 何绍基 纵141.8厘米,横72.8厘米 清 纸本何绍基为兼善诸体的碑学代表,初学颜真卿,各体书熔铸昔人,自成一家。 所展《行书节录〈汉书〉轴》结字平直,下笔遒劲,虽灵动不足,但胜在气力感,为其晚年变法的典型之作。康有为《行书五言联》清 纸本康有为首倡北碑,其《行书五言联》吸收魏碑用笔及体势,笔画平长,笔力峻拔。“中国古代书画”展现场(摄影:余冠辰)展览最后还展出了一批造型奇特、制作精巧的文房用具,不仅显示了文房用具与书画创作的密切关联,而且富厚了展览文物种类。 同时,展览将通过定期展品轮换、改陈设计等方式,推动馆藏文物不停走出库房、走上展线,让文物活起来,提升观展体验,努力做到常展常新。 |